三峡人物
《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前言
发布时间:2010-09-21 03:52:00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一。从开始提出三峡工程设想,到三峡水电站第一批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已历经漫长的85年。这既是一段风风雨雨、艰难周折的历史,也是一段轰轰烈烈、发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历史。我作为三峡工程的参与者之一,有责任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人和事写出来,奉献给所有关心三峡工程和为三峡工程建设出过力、做过贡献的人们。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在1918年制定的《建国方略》第二部分“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建设长江水力发电工程的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分级坝堰,改善航道,壅流发电。”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4年,美国大坝专家萨凡奇先生对我国三峡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来,他写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报告提出三峡坝址可选择在南津关上游2000米处,水库正常蓄水位200米,发电装机容量1065万千瓦,万吨轮船直达重庆。不久,日本投降,蒋介石发动内战,“萨凡奇方案”当然没有继续进展下去的可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乘坐“长江”号军舰,从武汉至南京,顺流而下。毛主席听取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关于治理长江的汇报。在讨论防洪问题时,毛主席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毛主席还谈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的问题。孙中山先生设想的长江水利工程是把发电和航运放在重要位置,而毛主席的设想更为全面,他把防洪和南水北调的构想也提出来了。
  
  1954年,长江中游发生了特大洪灾,虽经党和政府组织人民奋力抗洪,减轻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但是受灾人口仍达到1880万人,武汉市被淹没了1/3。这是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课,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修建三峡大坝防御洪水,以保全武汉市以及长江中下游两岸安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56年6月,毛主席在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下畅游长江,填写了《水调歌头·游泳》这首广为传诵的词作,其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进一步表明,在1953年以后毛主席就一直有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在会议过程中,毛主席听取了三峡建设问题的汇报。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先修三峡,后开发支流”,理由是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而另一种观点主张“先支流、后干流”,也就是先在长江支流上兴建水力发电工程,后建设三峡工程,理由是三峡工程规模过于巨大,不是当时国力所能承受的。南宁会议以后,毛主席提出对三峡工程要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积极准备”,表示毛主席仍支持建设三峡工程;“充分可靠”,说明他也看到了三峡工程的浩大及其复杂性和艰巨性。这时,毛主席把三峡工程的事情交给周恩来总理处理,要求周总理每年至少过问4次。
  
  我认为,当时两种不同观点之争,还是属于对工作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的争论。如果上三峡工程,国家势必集中有限的财力投入三峡,再无力进行其他水电项目的建设。单纯从发电角度看,“先支流、后干流”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忽略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是其他支流电站所不能替代的。1998年长江中游特大洪水再次证明,兴建三峡工程对于大幅度提高长江中游尤其是武汉地区的防洪标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和李富春副总理率领10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湖北省的领导同志乘“江峡”号轮船,逆流而上,就三峡工程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并在轮船上召开了现场会议。与会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会议的结论是:“三峡必须搞,也能够搞”。同时决定先上汉江中游的丹江口水电工程,因为汉江洪水也直接威胁武汉市的安全。同年3月25日,在成都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通过了由周恩来总理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为三峡工程定下了基调。《意见》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建设,要待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意见》提出,三峡大坝的正常高水位应当控制在200米,同时还应当研究190米和195米两个方案。周总理还特别指出,建三峡工程必须保护重庆,并尽可能减少四川地区的淹没损失。成都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又于3月29日乘“江峡”号轮船由重庆顺江东下,30日经三斗坪时,毛主席在甲板上视察了大坝坝址和地形,并与陪同视察的王任重、林一山等同志讨论兴建三峡工程的规划。同年4月,成立了三峡科研领导小组。6月,在武汉召开了三峡工程第一次科研会议。从此,三峡工程进入勘测设计和方案论证的阶段。
  
  在灾难深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总理也没有忘记三峡工程。1970年12月24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给毛主席写报告,建议中央同意修建宜昌葛洲坝工程作为三峡工程的实验工程,以便锻炼队伍,积累经验。毛主席亲笔批示:“赞成修建此坝。”但是毛主席对修建葛洲坝工程不无担心。他写道,“兴建过程中将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问题”,“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正如毛主席预料的那样,葛洲坝工程进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因此被迫停工。为了使葛洲坝工程重新启动,周总理指定林一山等组建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案,同时组建了葛洲坝工程局担任施工任务。1974年10月,停工22个月后的葛洲坝工程正式复工,此后工程进展基本顺利。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7月第一台机组发电。到1988年12月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强大电力送往华中和华东地区,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地区用电的需要。葛洲坝水利枢纽中还设有三线单级船闸,使长江航道通行无阻。这样,在万里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坝和电站就诞生了。它为后来的三峡工程建设培养了大批施工和管理人才,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建设三峡工程又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了。1983年3月,水电部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正常高水位拟定在150米。同年5月,国家计委对可行性报告组织审查。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150米大坝方案”,三峡工程开始启动,并进行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峡大坝150米方案,发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左右,有140多亿立方米防洪库容,对长江中游和武汉市有一定的防洪作用,但航运方面只能改善四川涪陵以下的航道。就在这个时候,重庆市向中央写了报告,认为150米方案对重庆港及其附近的航道没有改善,不能满足改善航运的要求,而且泥沙淤积还可能造成不利影响,提出把三峡大坝正常高水位提高到180米。
  
  决定三峡工程命运是在1985年1月19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邓小平同志在参加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有关合同签字仪式后,详细询问了三峡工程的情况。我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小平同志听完我的汇报后指出:“三峡是特大的工程项目,要考虑长远利益,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好的东西。”“低坝方案不好,中坝方案是好方案,从现在即可着手进行。”当谈到三峡移民要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时,小平同志说,“现在的移民方针对头了”,“100万移民也有办法安置,可以发展乡镇企业,也可以搞第三产业,还可以发展旅游”。针对我说“正在考虑成立三峡行政区,用行政力量来支持三峡建设,做好移民工作”时,小平同志讲,“可以考虑把四川分为两个省,一个以重庆为中心,一个以成都为中心”。
  
  为了推动三峡的开发性移民工作,1985年3月,国务院成立了三峡省筹备组。1986年5月,三峡省筹备组改建为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在开发性移民规划和试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国务院也明确指出,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仍由四川、湖北两省具体负责。
  
  1986年至1988年,国务院重新组织了三峡工程论证工作。论证工作分14个专题,有400多位中国著名专家、学者参加。大多数专家认为,建设三峡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1988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一批基本建设工程停建或缓建。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当然无力进行三峡工程建设。
  
  1992年对三峡工程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从此,三峡工程从筹划阶段转入正式实施阶段。为了加强对三峡工程的领导,国务院成立了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为了使三峡工程能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成立了三峡工程总公司,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资本金制。为了使三峡工程和它的输变电工程有可靠的资金渠道,国务院决定从电费中提成,建立了三峡投资基金。通过三峡工程的建设,我国的水利、水电科技水平获得很大的提高。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输变电系统引进和制造成功后,将使我国的制造业能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提高国家实力的一个鲜明标志。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国务院于1994年12月14日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按照全国人大批准的“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三峡工程建设分三期进行。1993年至1997年是第一期工程,从施工准备、正式开工到实现大江截流,完成移民15万人。1998年至2003年是第二期工程,三峡大坝要实行第二次截流,水库蓄水到135米高程,为此需要完成移民55万人,保证第一批四台水轮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永久船闸通航,输电线路连接华中和华东电网,保证把三峡电力输送出去。
  
  百万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随着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三峡淹没区的开发性移民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由于实行对口支援,各省市纷纷把先进技术、名牌产品引入库区,使三峡搬迁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竞争能力得到增强。三峡移民资金得到了充分保证。在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中,移民资金约占45%。移民方式,除了就地移民为主外,还采取了部分外迁移民的方式,扩大了安置门路。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开发性移民方针的贯彻落实,库区经济将得到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将得到逐步提高。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重庆市为直辖市。5年来的实践证明,移民占整个库区移民85%的重庆市改设为直辖市后,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面貌为之一新,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峡第三期工程在2004年至2009年实施,届时将全部完成三峡工程。大坝高程达到185米,正常运行水位定在175米,水库全部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能力大幅度提高,长江中下游配合沿江堤坝加固,防洪能力将达到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将为根治长江中下游水患起到关键作用。三峡电站建成后,26台水力发电机组,每台发电能力70万千瓦,全部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近900亿千瓦时。源源不断的、清洁的和价格合理的电力,将送到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促使全国形成统一的大电网,极大地增强供电的安全性和互补性。双线五级船闸每年通过能力达5000万吨,万吨船队将直达重庆。三峡库区将形成巨大的人工湖泊,自然风景更加秀美,旅游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可以想像得到,那时的三峡库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兴旺发达,必将出现一派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繁荣富庶的美好景象。
  
  下面,向读者介绍一下我写这本书的意图。
  
  1948年9月,党中央从东北解放区选派21位青年人到苏联学习,我是其中的一个。到1949年8月,我们将进入大学,究竟选择什么学校和专业,成为我们这些留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同志正在苏联养病,我们派代表去向他请示。他说:“你们的专业由你们自己选择,但不要选择学政治,应该选择工科或经济。现在全国就要解放了,中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特别需要办工业和管理经济的人才。”之后,我和其他几位同学选择了水力发电专业。我之所以选择水电专业,主要受到两点启发:一点就是列宁说的,“苏维埃加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另一点就是我知道中国有一个大的水电工程设想,即三峡工程。日本投降后,原来在延安的自然科学院迁到张家口,改名为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我在那里读书。当时,我从报上得知萨凡奇修建三峡水电站的计划,一时炒得很热,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从苏联学成回国,分配到吉林省丰满发电厂工作,在那里前后工作了6年,参加了这个当时全国最大的水电工程的施工、维修、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后来我到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工作,也参加了若干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1981年,我担任电力工业部部长,主持了全国电力工业规划工作。我记得,当时的规划认为,中国有三大水电“富矿”,即黄河上游、长江中上游以及红水河流域,都可以建若干梯级电站,是开发的重点。对这三个流域的若干水电站,我参与了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工作。
  
  1983年6月,我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主管大型基本建设工作,担任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以后对三峡工程的重大问题和重庆直辖市的建立,都参与了决策和组织工作。从1982年第一次考察三峡至2002年参加三峡工程的二次截流,我共到三峡工地及库区进行了15次考察。三峡工程的兴建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应归功于参加三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的全体建设者,归功于支持和关心三峡工程的全国人民以及外国朋友们。三峡工程是中国人民的杰作。我只是在三峡工程的论证、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在这里,我特别怀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是他们提出了建设三峡的设想,并主持了初期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建设三峡工程作出了重大决策。江泽民同志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第一次出京考察的地方就是三峡坝址。1989年以后,所有关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江泽民同志主持制定的,他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1998年朱镕基总理继我之后任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对三峡二期工程及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吴邦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还有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同志,对三峡工程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还要指出,李伯宁、肖秧、郭树言、陆佑楣、甘宇平等有关部门和地方的负责同志,也都对三峡工程和移民工作的具体实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4年12月14日,在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之际,我写了一首自度曲,名《大江曲》,全文如下:
  
  巍巍昆仑,不尽长江,滚滚东流。望巴山蜀水,沃野千里,人杰地灵,满天星斗。夔门天险,巫峡奇峰,山川壮丽冠九州。出西陵,看大江南北,繁荣锦绣。
  
  却惜无情风雨,滔滔洪水,万姓悲愁。众志绘宏图,截断波涛,高峡平湖,驯服龙虬。巨轮飞转,威力无穷,功在当代利千秋。展宏图,恰逢新时代,万丈潮头。
  
  在这首《大江曲》里,我抒发了对三峡工程的情怀。这里有三个句子值得一提:在描写了三峡的自然风光,长江两岸的繁荣锦绣之后,我写道“却惜无情风雨,滔滔洪水,万姓悲愁”,特别强调了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我还写了一句“众志绘宏图”。这就是说,三峡工程所取得的成就,靠的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经再三斟酌,我这本书就取名为《众志绘宏图》。最末一句是:“展宏图,恰逢新时代,万丈潮头”。建设三峡工程,孙中山设想过,毛主席、周总理都为此付出过极大的心血。但是,在当时的历史阶段,都不具备建设三峡这样巨大工程的客观条件,只有在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才有施展这个伟大宏图的条件。是改革开放的万丈潮头,以其雷霆万钧的气势推动了三峡工程的建设。
  
  这本书是以我的三峡日记为主线,辅之以我历次有关三峡工程的讲话和自己起草的文稿以及有关文献,再附录当时的新闻报道编辑而成。同时在书中还配发了历年来拍摄的相关照片,以求本书图文并茂,更加生动。我的三峡日记是从全部日记中摘选出来的,发表时除了对个别文字作了必要的修改外,保持了它的原貌。
  
  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水力发电资源,通过开发利用,将直接为本世纪前20年中国经济发展翻两番,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提供清洁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做出重大贡献。三峡工程建成后,国家对未来长江上游的水电项目将实行滚动式开发的方针。三峡工程所获得的利润将为长江上游新的水电项目,如向家坝、溪洛渡工程,提供开发资本金。三峡工程的经验和人才也将为开发这些项目服务。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已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三峡工程滚动式开发的方针已开始实施。
  
  我衷心祝愿我国的水力发电事业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鹏
  
  二00三年六月十八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