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人物
殊功已入江河志——林一山半生治水造福荆楚
发布时间:2011-12-18 16:22:00
在祖国西南边陲,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

  怒江和澜沧江径自南流出国门,而金沙江却拐出了“长江第一弯”,转而一路向东,孕育出灿烂的长江文明。

  没有这个弯,中华民族的历史将改写。

  1949年,戎马半生的林一山,迎来了人生的一个大弯。这一弯,改写了他的事业,也改写了新中国治江历史。

  当年,由于长江发生大洪水,正在赴任广西第一副主席途中的林一山,改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并组建长江水利委员会。

  从此,林一山后半生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终生治江不辍,荆楚百姓深受其惠。“我未走从政的‘正途’,而在有些人不屑一顾的技术机构终此一生,不仅无怨无悔,反而因一生能献身于长江而颇感欣慰。”谈到人生这一改变,林一山曾淡然说道。

  荆江分洪工程的修建有如神算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历史上多次溃口,北冲江汉平原,南淹洞庭湖平原,鄂湘百姓深受其害。

  上任之初,林一山经过调查研究认为,荆江防洪问题的症结,在于特殊年份洪水来量大大超过荆江河道泄洪能力。他提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解决办法:荆江向南岸分流,开辟分洪区,以少量有计划的淹没,避免北岸大范围而无法控制的水灾。

  1950年初,林一山组织了对汉江大堤和荆江大堤的查勘,并初步提出了荆江分洪工程方案。1951年,荆江分洪计划放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办公桌上。

  毛主席找来林一山,问荆江分洪工程能使用多少年。林一山当时很难准确回答,只能做一般估计,说可用40年至100年。毛主席说:“够了,20年就够了。”并当即表示同意。

  1952年春天,浩大的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动工。20多万民工和8万人民解放军齐集荆江,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荆江两岸农民,千军万马向工地运粮送柴。

  从4月5日到6月20日,荆江分洪主体工程只用了75天就竣工,创造了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这75天里,林一山担任工程副总指挥,并主持技术工作,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累了就在芦席棚子里滚上一夜。

  这75天里,30多万军民修建了54孔长1054米的进洪闸(北闸)和32孔长344米的节制闸(南闸),筑起了总长208公里的分洪区围堤。

  就在荆江分洪工程建成后不久的1954年,长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分洪总量达122.6亿立方米,降低荆江大堤沙市水位约1米,荆江大堤和武汉市力保不失。

  忆起当年,林一山曾感叹说,修建荆江分洪工程,真是有如神算,如果没有分洪区,1954年后果难料。

  客厅里的一闸三坝

  在北京的寓所,林一山在客厅里悬挂着四张巨幅照片,分别是荆江分洪闸、丹江口大坝,蒲圻(现赤壁市)陆水试验坝和葛洲坝。

  对林一山而言,这四项工程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他说,三峡工程好比水利技术的高峰,要有梯子才能攀登,而荆江分洪闸、陆水试验坝、丹江口大坝、葛洲坝就是一级一级的梯子。

  1958年,林一山在蒲圻陆水兴建大型水利水电综合试坝,即“三峡试验坝”。这是中国水利史上第一次采用大块体预制安装筑坝施工方法的试验。陆水试验坝成功探索出了接缝胶结技术,对于处理丹江口工程初期浇筑的坝体裂缝有参考价值。此外,还进行了垂直升船机、水库拦鱼设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灯试验,不仅是为了三峡工程,而且逐渐成为承担各种水利水电设备试验的基地。

  丹江口水库兴建时,设计坝顶高程175米。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家遭遇严重经济困难,有关领导认为丹江口工程是个无底洞,提议下马。林一山坚持“文下”方案,大坝“缩水”到162米,但不同意任何一种妨碍原定设计的方案。他说,丹江口做成矮坝是暂时的,长江委已提出分期开发的方案,分期加高大坝,提高发电水头。2007年,丹江口大坝达到176.6米高程,林一山当年的远见,还为南水北调创造了条件。

  1972年,作为三峡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面临重大困难。当时林一山正患眼色素瘤住院治疗。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他顾全大局,临危受命,担任国务院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负责人,把葛洲坝水利枢纽建设成为享誉世界的优质工程。

  即使在他的右眼确诊患癌症需摘除的时候,林一山也没有丝毫的退缩。他鼓励医务人员:“你们大胆地挖吧,我瞎了一只眼睛,能把葛洲坝修起来;两只眼睛全瞎了,我闭着眼睛,照样把葛洲坝修起来!”

  荆楚永记“长江王”

  2007年7月30日、31日,三峡工程两度削峰,使荆江沙市站水位仅差3厘米未越过警戒水位。这是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效益。

  这一刻,献身治江事业的林一山终于等到了。

  他充满深情地回忆说:“真正使我下决心把后半辈子交给长江,是1953年那次永生难忘的航行。那一次,我陪毛主席视察长江,面对面畅谈几十个小时。毛主席把他开发长江的理想交由我来负责实现,我感到这是对我委以重任。”

  那一年,林一山陪同毛主席乘坐“长江”舰沿江考察。毛主席提出了修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两大设想:“为什么不在三峡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

  1956年夏天,毛主席在武昌东湖接见林一山,一见面就风趣地说:“你这个‘长江王’来了。”随后,又开玩笑地说:“你看能不能帮我找个人当主席,我给你当助手,帮你修三峡大坝,好不好?”“长江王”的称呼从此传开。林一山也以半生治水的坚韧和成就,无愧于毛主席的重托。

  林一山最早支持进行的重要工程是在荆江,到晚年仍难忘怀的还是荆江。

  多年来,他致力于研究荆北放淤和主泓南移计划。老年时期,他又和湖北水利界耆宿陶述曾等老专家研究长江武汉河段整治方案,打算借此为武汉市中心城区提供一块3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虽然这些计划因种种原因未能实施,但他为治江事业呕心沥血、为荆楚百姓谋求福祉的事迹,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治水宏图才一半继承伟业待后生

  ——访长江委科技委员会顾问文伏波院士

  83岁的文伏波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委科技委员会顾问,在林一山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多年。得知记者前来采访林一山事迹,平常很少来办公室的老人急忙从家里赶来。

  当之无愧“长江王”

  “长江王”这个称号,是毛主席给林一山起的。文伏波说:“林主任对得起‘长江王’三个字。”

  林一山受命组建长江水利委员会之初,就目睹了当年长江、汉江破堤溃垸的惨状,特别是荆江大堤祁家渊堤段崩塌仅存半壁的险象,让他深感长江洪灾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在大量实地调查并吸收历代治江经验后,他提出三阶段治江战略:第一阶段培修加固堤防;第二阶段兴建分、蓄洪工程;第三阶段兴建山谷水库,最终实现调控洪水及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引水、养殖等综合效益。

  事实上,从荆江大堤整险加固,到荆江、杜家台等分蓄洪区建成,再到丹江口、葛洲坝、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长江王”制定的“治江”蓝图已逐步变为现实。

  临危受命修建葛洲坝

  葛洲坝工程开工两年后,发生了严重问题。1972年11月10日至14日,周恩来总理带病多次深夜主持会议,广纳群言研究对策,并指定林一山为国务院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负责人。

  林一山通过大量的水工、泥沙模型试验,因势利导,拟出一体两翼的枢纽布置方案,采用“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等措施,完满保证了泄洪排沙、航道不淤、安全过船通航以及发电、截流等要求。

  工程运行效果证明,葛洲坝在林一山领导的技术委员会指导下,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成功创举和优质工程,得到国际国内水利界高度赞誉。

  治水宏图才一半

  在文伏波看来,林一山生前勾画的治水蓝图只完成了一半。

  早在20世纪50年代,林一山就提出了从丹江水库自流引水,经华北直达京津的引水线路,也就是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他还多次深入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区,寻找一条从西南向西北调水的线路,提出西部调水方案。如今,前者即将建成,而后者还未实现。此外,林一山还提出了黄河、淮河治理开发的一系列新思路。

  近年来,林一山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凭借惊人的毅力,以口授笔录的形式,完成了《河流辩证法与冲积平原河流治理》一书。文伏波应邀为其作序。

  但遗憾的是,文伏波去年12月底刚刚写完这篇序言,就传来了林一山去世的消息。

  当天,文伏波泼墨挥毫写下挽联:“黄鹤一去,白云千载,治水宏图才一半;梦泽悲风,洞庭波涌,继承伟业待后生。”

  轶事

1952年 ,毛泽东主席在长江舰上听取林一山汇报治江工作。

 

1958年,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荆江大堤。

与李先念同志在三峡工程选坝会议期间。

  右手伤残

  1938年2月,在山东牟平雷神庙一次激烈的近距枪战中,林一山的右手腕部被日本鬼子使用国际禁止的炸子子弹击中,几乎打断。夜间突围时,跑的时候感觉到被打断的右手妨碍前进,就一面跑一面用左手扯掉它。后来才发现,只打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是不可能扯掉的。

  1953年在“长江”舰上,毛主席曾关切询问因何负伤和打过多少仗,并说:“打一打仗有好处,可以减少主观主义。”

  林一山右手残疾后曾多年用左手写字,后来将笔放在像树叉一样的右手上悬臂挥写。并说,古人就是这样写字的。

  车好灯不亮

  长江医院院长王衍洋1973年就被委派给林一山担任保健医生。他回忆说,有一次在赴新疆的考察中,他们乘吉普车一天跑了600多公里,中途没有村镇,中饭只能吃自带的干粮,有时候晚上只能在村庄里夜宿。有些年轻人担心林一山身体吃不消,谁知他风趣的说:“跑远路不成问题,车好只是灯不亮(意指他身体好,只是眼睛看不见)。”

  他还反将一军:“我有三项指标,你们达不到:一是战争年代骑马能睡觉;二是一天不吃饭不觉得饿;三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能安然入睡。”

  讲百讲千

  1953年林一山陪同毛主席乘坐“长江”舰沿江考察时,毛主席请林一山吃饭。席间,毛主席一边吃一边随口问:“你有多少工程师啊?”林一山说: “有270位工程师。”主席停下手中的筷子,惊讶地说:“你的工程师讲百啊!”林一山答道:“1949年时,别的单位不要的工程师,我都要了嘛。”

  毛主席又问:“那么你有多少技术员?”林一山说:“有一千多。”这回毛主席更加惊讶了,说:“哦,技术员都讲千啊!”林一山答道:“是啊,我登报招收技术员,这一下他们就都到我这里来了。”

  毛主席回京后就找水利部长傅作义,转述了这段谈话,要求傅加强水利方面的技术力量。

  生平

  林一山,1911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1931年在济南上中学期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9月进入北平师范大学读书,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平师大地下党中心支部书记,积极组织参与“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受山东省委指派,于同年9月前往胶东组织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历任胶东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特委书记和胶东区游击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青岛市委书记兼市长,辽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辽宁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秘书长。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顾问,水利部顾问。1994年离职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