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三峡有个随时都“可能复活”的巨大滑坡体
发布时间:2023-12-17 04:03:01

来源:地学科普旅游之窗

作者:章秉辰

———————————————————————

秘境巴东探奇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江面最窄处不到100米。这里地处我国地势第二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由于地壳的上升,长江强烈侵蚀下切形成谷坡陡峻、两岸高山对峙的峡谷地貌,三峡蓄水前三峡两侧的山峰高出江面一般在1000-1500米。


三峡位置示意图

巫峡位于三峡的中部,巫峡的东部出口处,地势稍有开阔,湖北省巴东县县城就坐落在这里,守望着巫峡口。


巴东巫峡口90度大拐弯


巫峡口远眺


位于巫峡口的巴东新县城

从巴东经过的郑(州)万(州)高铁,一下子缩短了巴东与全国的距离,让我们从郑州出发最快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到达位于三峡腹地的巴东。

来巴东之前我对巴东的了解不多,因我们此行的目的是看位于巴东县的黄土坡地质文化村和滑坡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巴东县的具体位置、地质结构和县城建设做了些初步了解。

三峡里的巴东县----一个因滑坡而被迫二次搬迁的县城

巴东是唯一一座因三峡水库蓄水引起滑坡变形导致二次搬迁的县城,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最频发的地区之一。2007年,原巴东新县城中心地带的黄土坡滑坡体被学界最终认定为有随时复活可能的巨大滑坡体。为安全起见,2008年开始,对新县城居民实施二次搬迁工作。


搬迁中黄土坡小区(资料图 )

巴东黄土坡滑坡体是三峡库区最大、最复杂、威胁人口最多的灾害体之一,巴东大型野外综合试验场就建在黄土坡滑坡体上,主要包括黄土坡滑坡地下试验隧洞群、地质灾害地表与地下监测系统、实验室与地质灾害信息平台三部分。


巴东大型野外综合试验场入口

为了做好本次考察学习,中国地质大学的李江风教授作为专家,应邀同一时间从武汉专程赶往巴东陪同我们考察,并为我们做现场介绍。


巴东县新县城与黄土坡位置关系图

昨天来巴东时天气晴好,晚间这里便下起了雨,还真应验了“巴山夜雨”的谚语,只是今早的雨还没有停下的迹象,冒着雨,在天蒙蒙亮时我沿着宾馆不远处的陡坡台阶来到了江边。

这里是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的游客服务中心所在地,狭窄的江边有一座高大的中国旅游名城-巴东的标志碑,碑的顶部为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雕塑,碑体的下部为“三峡新概念”浮雕,雨雾朦胧的江中,停泊着“总统八号”巨型豪华江轮和一些小的江轮,把黎明的江面装扮的格外富有诗意,不会写诗的我顿生几分写诗的激情。

顺着美丽的江边向下游前行,朦胧的跨江大桥已经露出它的英姿,桥下一座高阁,吸引我继续前行。经过文化街,绕过清水湾,穿越巴东历史文化长廊,来到了“巴山夜雨”的小桥旁。

望着“巴山夜雨”小桥,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夜雨寄北》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唐朝最会写情诗的诗人李商隐最为著名的一首诗,是诗人为远在北方的妻子而作,诗人所称的巴山,虽然指的不是巴东,但理应指的就是大巴山一带或者巴蜀一带,位于古巴东郡之东的巴东,这里的自然环境也与诗人描述的区域相似了。

此情此景,“巴山夜雨”恰好暗和了我的心境。从这里回望我所住的宾馆,简直就是在江边架起的多层楼宇,让人倍感巴东土地的珍贵与建设的不易。

过了“巴山夜雨”象征性的小桥,就到了巴东沁水广场,这是一处侵入江中的半岛状广场,一座高高的镇江阁位于半岛的北部江边,正对着巫峡口的方向,其寓意从阁的名称上就可以不言自明,也许是巴东多雨的缘故,广场的南边山脚处为蜿蜒曲折的仿古廊道。广场的东侧就是跨江大桥,桥头也是广场的主入口所在,“壮美三峡,秘境巴东”的浮雕墙与巴东文化浮雕也扣合了这里的景致。

早餐过后,雨还在下,冒着雨李江风教授带领我们先到中国地质大学巴东科教基地,基地的刘教授带领我们去参观建立在巴东黄土坡滑坡体上的滑坡野外综合试验场。


中国地质大学巴东科教基地

探奇三峡巴东看得见的滑坡在蠕动!

黄土坡滑坡地下试验隧洞群由1条长908米的主隧洞和5个支洞及试验洞组成,“试验场布设了天、空、地、地下四维立体观测系统,试验场的山脚处就是滚滚长江水。由于该基地与洞穴群的奇特性,与国内外十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科教实习合作机制,先后获批了十余种科普基地的称号,各种牌子挂满了洞口。


黄土坡滑坡地下试验隧洞群入口

洞内入口处有许多关于该滑坡体观察与研究的科普与宣传牌,洞内壁均做喷浆处理,洞内主隧洞呈半圆弧形穿过滑坡体,洞内有几个支洞也穿越了滑坡体,穿越滑坡体处,均有明显滑动的迹象,表现为洞体的变形,洞壁的裂缝,洞壁管线的变形等,非常直观明显,据刘教授介绍,当时住在滑坡体的部分居民不肯搬迁,当他们在洞穴中看到这些明显的滑动迹象后,不用过多的动员,都很快地搬迁走了。这些仅仅是普通观众能够看到的现象,大量的科学观察数据通过各种仪器进行着不间断的监测。


地下试验隧洞与科普展板


洞中的科普展板


观测设施上已经长出了小小的钟乳石“鹅管”


洞里的支洞与监测仪器


重点监测的滑动面

滑动开裂的洞壁(最直观的滑坡迹象,科学的监测数据更丰富)


洞壁上开裂的线槽



洞壁上弯曲的钢筋(这些都是滑坡蠕动的表现)

黄土坡滑坡地质文化村

被搬迁后的黄土坡,环境已经整治恢复,可惜的是,现场许多的县城建筑遗迹都被毁掉了,李江风教授曾经给地方政府提出过保留部分特色建筑遗址的建议,看来,实施部门并没有悟出遗址保留的文化价值,虽然要规划建设成旅游景区,但是,失去了遗址带有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旅游景区会有多高的价值和影响力呢?值得怀疑。


黄土坡地质文化村唯一残存的一座大楼


巴东县黄土坡生态修复后面貌(图片来自网络)

本次重点考察的黄土坡地质文化村也是以该滑坡体为核心规划建设,黄土坡社区位于滑坡体的东侧,滑坡体的下缘滨临江面段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治理,然而,大自然的力量很多时候是人力所难以抗拒的,科普宣传在这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毗邻滑坡体的黄土坡社区


巴东黄土坡滑坡滨江段治理前


巴东黄土坡滑坡滨江段治理后

考察完黄土坡地质文化村现场,李江风教授又带领我们来到巴东县自然资源局,由主管副局长亲自给我们介绍了关于黄土坡地质文化村的规划和管理情况以及下一步建设计划,并座谈交流,第二天又专程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设在地质大学的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多为教授进行交流座谈,收货多多。


地质文化村标志牌

三峡巴东这个因滑坡而被迫二次搬迁的县城,正在通过中国地质大学在巴东县黄土坡滑坡体上建设的全世界规模最大,且兼具监测与监控功能的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对滑坡体变动情况进行实时观测,

随时监测着这个滑坡体的一举一动,将该滑坡体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通过黄土坡地质文化村的建设为大家普及地质灾害的预防知识,在滑坡体的相对稳定期,通过黄土坡景观改造和建设在滑坡体上的洞穴群科学观测研究站这个科普基地,让黄土坡成为地质文化旅游、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防灾减灾及科学普及之地。让广地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滑坡的缓慢蠕动,亲身感受到原有的滑坡还真有那么一天会发生快速滑动的可能!

有人称巴东是一处心会被长江“拐”走的地方,也有人称巴东是处印在人民币上的美景。

1980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伍圆币背景图案所在地为长江三峡巴东段的巫峡口,人们常常称巫峡口景区是印在人民币上的风景区,浩荡长江在这里90°大拐弯。

古诗有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匆匆一日巴东行,还没有来得及欣赏巫峡美景,也没有能够听到猿鸣的凄凉,甚至也没有近睹巫峡口这个曾经应在人民币上的美景,闲暇之余,我还会到这个“把心拐走”的地方来!

(原文标题为:探奇长江三峡巴东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复活”的巨大滑坡体!本网转载时删除了部分图片。


作者:章秉辰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地质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九三社员,地学科普旅游之窗自媒体创办人。)